穿透财报看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的现实困境与战

“过去没有人相信,也没有人制造电动车,现在汽车行业不得不接受电动车才是未来。这些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,虽迟但到。”今年2月初在全球工程总部揭幕仪式上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如是说。

英国作家查尔斯·狄更斯曾在《双城记》里说过: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。毫无疑问,当前新能源汽车江湖就进入了这样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。

尽管在双碳风潮下,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崛起已是行业共识,但在全球经济下行或放缓的大背景下,新能源产业内部也在发生剧烈变化,比如“疯狂扩张与产能过剩,供需博弈与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,全球化发展与贸易保护”等诸多因素都在加剧产业分化。

纵观产业发展趋势,好的一面是,综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、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和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:年上半年中美欧新能源车销量/注册量分别为.7万辆、30.5万辆和.9万辆,分别同比增长44.1%、56%和26.8%,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28.3%、8.6%和21.5%。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有风险在加速聚集。比如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,今年全球电动乘用车的销量预计将上涨至万辆。但是,据「24潮团队」不完全统计,截止目前仅19家车企公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合计已近万辆,而诸如长城汽车、日产、丰田等诸多车企巨头尚未公布明确的销售目标,年供大于求已是大概率事情。

此外,新能源汽车上游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形势可能更为严峻,据24潮团队统计,年至今,已公布的重大动力电池项目超个,总投资预算超亿人民币。综合各券商、企业公告等数据发现,仅统计已公开产能规划的全球17家动力电池企业到年的总产能规划更是高达GWh!这近乎是年全球动力电池总需求量的11.33倍!(详见“超亿砸向动力电池!”一文)

这种形势下无疑极大拷问企业们的战略水平、创新策略、资本实力、进击节奏与应变能力。此时,巨头的选择和走向备受市场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shanzhaibenben.net/yczz/102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