疱疹性咽峡炎预防知识
疾病定义
疱疹性咽峡炎(herpangina)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1型。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咽痛、咽峡部疱疹,具有较强传染性。
流行病学和传播途径
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,全年均可患病,呈散发或流行,春夏季为流行高峰,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,托儿所、幼儿园、学校等公共场所易聚集流行。
该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,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,但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。患儿感染后可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,但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仍可导致再次感染发病。
该病具有较强传染性,潜伏期为3-5天,多通过呼吸道传播,粪-口传播也较常见,亦可通过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、口腔疱疹液、皮肤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,食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也可造成感染。
症状
全身症状:
该病起病迅速,常突然发热和咽痛,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,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,严重者可高达40℃以上,甚至引起惊厥,发热可持续24天。咽痛明显,严重者可影响吞咽。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表现出流涎、拒食、哭闹等症状。
局部症状:
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疱疹,初起表现为咽部充血,进而咽峡部的黏膜上出现散在的灰白色疱疹,直径2-4mm,数目多少不等,疱疹周围红肿,1~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,疱疹也可出现在口腔的其他部位。
伴随症状:
可伴随咳嗽、流涕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
鉴别诊断
根据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征及疱疹病损的位医生一般不难鉴别。
01
疱疹性口炎
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,传染性强,可通过飞沫传播,四季均可发病。多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,成人也可发病。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上出现聚集性的小水疱,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,可伴有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。该病有自限性,一般7-10天可自愈,无瘢痕,常具有复发性。疱疹性咽峡炎的口腔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,如咽腭弓、软腭、悬雍垂等处,可与之鉴别。
02
溃疡性口腔炎
多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,没有传染性。
常见于营养不良、免疫力低下患儿,好发于口腔唇、软腭或齿龈等处的黏膜。溃疡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,表面凹陷、有白色或黄色的中心、周围充血微红肿,有明显疼痛感。大多数患者在1~2周内自行痊愈,可有周期性复发状况出现。
03
麻疹
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。
疾病早期出疹前可见口腔黏膜白斑,常见于颊黏膜近臼齿处,病损部位外有红晕。黏膜斑块在皮疹出现后会逐渐消失。
04
水痘
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。全年均可发生,以冬春季节多见,呈散发性具有较强传染性。其感染所致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,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,常有疼痛。皮疹还可出现在头皮、眼结膜及会阴部,会蔓延至全身。
05
手足口病
因感染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。
前驱症状有发热、困倦与局部淋巴结肿大,然后在口腔黏膜、手掌、足底出现散在水疱、丘疹与斑疹,数量不等。口腔损害广泛分布于唇、颊、舌、腭等处,初起时多为小水疱,迅速成为溃疡,经5-10日愈合。
同期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可能相同,但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,如咽腭弓、软腭、悬雍垂等处,手、足等处并无疱疹,可与之鉴别。
护理
家庭护理
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,定期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,保证室内清洁以及温湿度适宜,勤晒衣被。发热患儿应注意,衣被不宜过厚,以保证散热。保持患儿皮肤清洁,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。
看护儿童的人员平时也应多注意卫生。在接触儿童前、帮幼儿更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,并妥善处理污物。到勤洗手、勤剪指甲,减少病毒侵害的机会。
日常生活管理
饮食尽量清淡,不宜进食过烫、辛辣、酸、硬等食物。应进流食或半流食,饮食应少食多餐,适当多饮水。
注意口腔护理,饭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口,年龄较低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擦拭口腔。
预防
1.多多了解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,了解其简便的识别方法及传播方式,以便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可及时就医,并好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。
2.对孩子适当普及防病知识,教育孩子适量饮水,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如勤洗手、勤剪指甲、不咬玩具等。
3.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,避免孩子接触患病者气温变化较大时,注意增减衣物。
4.对于游乐场、托儿所、幼儿园、学校、医院等疾病高发场所,应注意做好消毒工作。
更多疾病预防敬请等待
扫码了解更多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