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航中国出口形势展望2024新三样

白癜风医院在哪里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编者按: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,我们站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希望的起点上。回首过去,科技与经济的变迁已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和社会进程。展望未来,前行的道路上充满挑战与机遇。值此时刻,金融界推出《启航·求索前行之路》,聚集百位首席共同预见。

任泽平团队对年中国出口形势做出了以下展望。

1回顾:“新三样”超过“老三样”,欧美下降,“一带一路”上升

年中国出口(美元计价)同比-4.6%,两年复合增长0.4%,价跌量升。这与年全球经济放缓、降价抢订单等有关。

全球制造业PMI景气持续收缩已超1年。年12月美、欧、全球制造业PMI分别为47.4%、44.4%和49.0%。

12月单月3.8%的出口增速下(人民币计价),价格拖累出口8.4个百分点,价格企稳尚需等待。

趋势探底。四个季度增速分别为-1.9%、-4.9%、-9.9%和-1.2%;剔除基数效应,四季度两年复合分别为6.0%、2.8%、-1.0%和-4.9%。

年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。原因在于,发达经济体受到高通胀、高利率困扰,整体经济景气度弱于新兴经济体。但同时注意到,中国对“一带一路”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也在上升。

对美、欧出口增速分别为-13.1%和-10.2%,较上年分别下滑14.3和18.8个百分点。美、欧出口份额经历震荡下行后,年均维持在15%左右水平,分别较疫情前下降2.0和2.5个百分点。

取代美欧,东盟出口占比从年的不足8%上升至年的15.5%,超过美欧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。

年中国出口亮点在俄罗斯、非洲、墨西哥、沙特和阿联酋,出口增速分别为46.9%、7.5%、5.1%、12.8%和3.4%,份额分别为3.3%、5.1%、2.4%、1.3%和1.6%,分别较疫情前上升1.3%、0.6%、0.6%、0.3%和0.3%。

年四季度,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在低基数下均有所改善。对巴西出口增速回升超过20个百分点,对美国、中国台湾、澳大利亚和新加坡、印尼出口增速回升超10个百分点,对东盟、欧盟、中国香港、日本、韩国和印度出口增速超5个百分点。

中国出口的最大亮点依然是“新三样”出口的持续发力。年,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“新三样”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,同比增长29.9%。

汽车及零件出口在过去三年间持续爆发式增长,分别增长%、82%和76%,连续40个月保持正增长,成为出口重要增量。

各品类份额与疫情前变化不大,车船运输设备占比有所抬升,纺织品和机电产品略有下降。以HS出口品分,出口商品中占比最高的依然是第十六类机电产品(包括电子电器和机械设备),年全年占出口比例为41.6%。其次是第十一类纺织类产品,占出口比重为8.62%;贱金属(第十五类)和车船等运输设备(第十七类)占出口占比分别为7.93%和7.2%,是中国出口的第三和第四大品类。

年四季度,各类产品出口增速在低基数提振下降幅有所收窄。机电产品出口同比-1.7%,较上季度降幅收窄6.7个百分点;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同比-2.8%,降幅收窄10.3个百分点;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-4.1%,较上一季度收窄7.6个百分点。

年全年中国出口总额(以人民币计价)为23.77万亿元,贸易份额预估略有下降,但依然保持在14%左右,连续15年处于全球首位。在全球经济复苏路径尚不明晰,海外高利率环境下需求持续放缓,以及全球供应链再平衡的大背景下,年的中国出口体现出了较强韧性。

2展望:出口修复

年的全球经济复苏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,外需改善程度有限,更应着重观察“价”的变化。

外需改善的逻辑在于,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紧缩周期结束,制造业景气度在长期处于收缩区间后,有望随着降息步伐逐步改善,提振工业品需求。此外,美欧的消费品进口同比增速已经见底反弹。

但外需大幅改善的可性能较低。美欧通胀虽有缓解,但仍高于合意水平,信贷条件难大幅宽松,美国补库周期可能较弱,叠加地缘摩擦加剧与“超级大选年”来临。

价格改善关键在于,中国内需恢复扭转“降价抢订单”局面,叠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改善,有望缓解价格对出口的压制。

因此,中性情形下,年中国出口小幅正增长,全年3%(美元计价)。具体来看,年的基准情形是欧央行、美联储分别于第三季度开启降息步伐,全球经济增速有望企稳,推动全球商品贸易增速回升至3%水平。在此基础上,随着价格结束负增长趋势,中国出口份额稳定在14.2%水平,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。

美国去库周期进入尾声,年将转入补库阶段,大概率是一轮弱补库周期,对出口带动幅度有限。

具体来说,美国本轮库存周期开始于年8月,年9月进入当前的去库阶段。从名义库存的角度看,美国库存去化较快,同比增速从21%的高点回落至不足1%水平。但可以发现因为高通胀的冲击,美国名义库存和实际库存的增速差在-年达到了极端水平,因此我们认为传统的以名义库存视角判断补库力度(涵盖工业品价格与工业品数量需求)在当前指导意义较差。

若转到实际库存的角度看,美国本轮去库的程度其实较为有限,本轮强度可以参考年底的补库周期,整体力度不会太大,更多的是行业层面的结构性补库。

全球贸易环境在疫情后发生了深刻的转变,其中有一些中长期的下行风险值得持续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shanzhaibenben.net/zzbx/1108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