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晓东儿科重症ICU的铁胆柔情

一四〇

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

寻医之旅

晔问

问尊严,问名声

问灵魂,问态度

……

READON「

朱晓东

儿科重症ICU的铁胆柔情

人物介绍

朱晓东,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,主任医师,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委员,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委员,呼吸危重症与机械通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救援分公共卫生事件专业委员会委员,上海医学科儿科分会急救学组副组长,上海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组副组长,《中国小儿急救杂志》编委。擅长危重小儿急救、重症感染性疾病的救治、疑难病毒感染疾病性治疗、危重小儿后遗症治疗、小儿免疫性疾病诊治、各类小儿外科手术后的监护与治疗。

采访笔记

午后,耳边听到一首木心的诗:从前的一切都很慢,日色很慢,车、马、邮件都慢。听起来很美。可是,不适合眼前这个人,我的主业是救人,从前,现在,将来,都是电光石火,十万火急。

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,主任医师朱晓东。“性命之前,再美的文艺都是苍白矫情。”

五天内三根筷子插入脑颅,新闻在申城弥散,而稳住体征,ICU救治的都是朱晓东和他的团体,“不愿见到的都会见到,父母都是八零后,自己都是孩子,我们不会去责怪父母,只为孩子惋惜。这又是一场多学科合作取得的胜利,难度系数难以想象,艺高人胆大,我佩服我们最终拔出筷子的神经外科主任。”他没有提及,他和团队为手术争取到最佳的病人状态。

48张床,规模全市最大,一年收进儿童重症ICU的病人有两千多例,来自全国各地,其中难啃的骨头,有两百多例,他和他的团队十四个兄弟,几乎每天能遇上一个,“ICU招不到兵,听到这个科室就逃了,能留下的,全是英雄。”他坦言,这里是矛盾焦点,江心漩涡,风口浪尖。“各种冲突都有可能发生,接踵而至,突如其来。”

作为主任,他会为弟兄们顶雷,有他在,弟兄们会义无反顾,“这个岗位需要三个素养,站得稳,看的准,忍得住。首先不能乱了方寸,医院四十多科室的儿童重症要是一起来,腿脚会不会发软;这么些病,到底是那一类,该做怎样的处理,为手术医生赢得时间窗口,而不是拖他们后退,用药是不是最精准合理,都是考量;能不能忍住病人诘难,同事质疑,职称晋升,出国培训,全是摆在ICU医生面前的难题。”

而作为科主任,他还有多项学科建设,“医院成人ICU镀镀金,那是中国最高殿堂,还想去美国,世界最好的ICU学一年,我们太需要进修。”

他焦虑,他说,焦虑和失眠是常态,是私底下的,而留给同事和病人的,是稳健和乐观,宽厚的肩膀,开朗的眼眉,“这份工作不同于同行的其他岗位,成就感比较强,收的都是危重,只要有一丝希望,都要把孩子从死神的镰刀下抢下来,你救活的是两个家庭。

排遣焦虑,他读书,读武侠,古龙金庸,翻来覆去,常读常新,他说,这是最好的休息,每个ICU医生,心里都有一个金庸,一个古龙,金庸是,人间,太阳,剑,那是我们的现实。古龙是,天涯,明月,刀,那是我们的理想国。

他的床头,现在是一部《射雕英雄传》,翻烂了,他说喜欢黄老邪,卓然不群,碧海潮声听玉箫;而我,更愿意把他当做洪七公,我在想,二十年后,他可能早已离任,医院的英雄大会上露面。但他可能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彼时的ICU门口,微微地笑着。那是云淡风轻的笑,十年一觉扬州梦的笑。他提携过的同事们喜悦着、兴奋着,欢呼欲从口中爆发而出,却又悄然压抑回深喉。那一刻夜未央、天未白,他和他们重又相见,如大地初开。

1风口浪尖

“重症急诊,是重中之重,也是个很多医生都选择逃离的科室。”采访的开始,朱晓东就如是说,是无奈,也是现实。

医院有上海规模最大的儿科PICU,分两个ICU,其一以小儿外科为主,其二以小儿内科为主,加起来共有48张床位。ICU的规模如此之大,为患者提供的是安心暖意,但给医生带来的是重重压力。

ICU的特点就是“短、频、快”,对医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,“有人戏言:如今境况,选做医生,已是艰难;做儿科医生,难上加难;做儿科的PICU,属于万劫不复。“

危重患者,送来时已奄奄一息,其他地方不能接、不敢接,ICU要挺身而出,担下重任;疑难杂症,考察医生的全科知识,在难以理清头绪的情况下临危不乱,联合科室合作,做出准确判断;矛盾重重,病人病情严重、病因复杂令诊断困难,家属的担忧变成不满,加上重症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,令不少家属对医生发泄情绪。

种种复杂现状令儿科ICU成为矛盾焦点,每天上演着人间冷暖,作为主任的朱晓东不仅要合理应对自己的病人,还要成为科室的顶梁柱,顶住外界压力。私下里,他对下属可以训之责之,赏罚分明;但在人前,他绝对挺胸上前,在任何诘难冲突前站出来说,我是主任,有什么问题,找我。

医生是人而非机器,铁骨铮铮下是热血泊泊。这样的环境中,朱晓东也会不安、失眠,焦虑更是家常便饭。但他坚持低落情绪不过夜,隔日在办公室出现的还是精神饱满的朱主任。

让他这棵大树挺拔不倒的,除了对孩子的喜爱,还有亲眼目睹孩子被救助的喜悦。毕竟于他而言,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脸更明媚,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康复更动人。

在儿科ICU工作如同海底探险,深处除了宝藏,还沉眠着巨龙。而在这风口浪尖,总有人乘风破浪,乘势而上,纵使以身犯险,亦要拯救苍生。

2身后英雄

都说“台上三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即使ICU医生不在台前,也在生活中磨砺苦功。

医院宿舍住了整整十年,观察了十年,练习了十年,沉淀了十年。他知道,自己是走在临床第一线的,就要从临床中来,到临床中去,学校里的学习只有在实践中出真知,唯有临床前线,才能让一个懵懂的学生变成合格的医生。

他坚持病人的反应是最真实的标准,最初学习呼吸机时,就是一本说明书,一张方凳,成日在患者病榻旁观察呼吸机的使用情况,再调整数据、尝试方法。从最初到现在,朱晓东共用过12种类型的呼吸机,机器越发亲和简单,有人向他请教呼吸机的诀窍,“教起来不复杂,但个中参数调整必须结合理论和病人病理状态。“

医院年初来了一位罕见的走马疳*患者,孩子开始只是发了痘子,但在不到36个小时发展到整个面部,嘴角溃烂破裂发黑,送来时血压只有60/40mmHg。这种感染实为罕见,经过多科室甚至九院专家多方联合会诊,最终确定是解放后极其少见的走马疳。此病症发病极快,24小时内可破坏牙龈的全层,暴露骨面,继而牙齿脱落,老祖宗的医书里形容是“露骨落齿”。而患者感染后的三到五天是最关键的,脓毒性休克很难救助,即使在欧美国家的顶级ICU内,也存在18~40%的死亡率,更何况是儿童!只有专业、强大的ICU才能在这段重要的时间进行生命的抢救,为病人争取手术的时间。新华的儿科ICU夜以继日施救,正成了之后颌面外科进行病人救治、后期创面修复的铺垫。

舞台灯光打开,手术医生能大胆操作,因为他们知道,ICU站在身后。

3苍天不负勤学人

朱晓东在科室,就是一只领头的雁,顶得住疾风,领得了方向,他能带领儿科ICU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披荆斩棘屡立战功,靠的是三个秘诀:站得稳、拿得准、忍得住。

站得稳,是要有担当,作为一位ICU主任,自己遇事不能慌张,下面的团队才会跟着一步步往前走。首先,工作中要虚心学习老前辈的做法,同家长进行例行有效的沟通,安抚情绪的同时也要告知情况;其次,谨记疾病是变化的,不能将孩子的问题医院或科室的责任,不仅于事无补,还会让家属担忧后悔;第三,受了委屈不能跳脚,下属受委屈帮他们担着,遇到激进的患者家属积极沟通。

拿得准,是把握方向。朱晓东说,对ICU医生来说,天天都在考试。因为儿科病人大多都是突发疾病而被送来的,你对病人的情况通常没有准备。这就需要临危不乱,把准方向,这背后是大量的知识更新积累,朱晓东会时常邀请其他科室进行讲座,告知各学科最新进展,他也经常奔波于各种会议,为的就是及时获取同行总结的有效信息,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治疗的方向。他说,做医生时间越长,胆子越小。“住院医师时一天8小时能看个病人,如今门诊4小时只能看20个,这是对病人负责、思考更多因素的结果。“

忍得住,是医生的修行。有些医生急功近利,多年学习获得学位后,总想快点取得成就和职称。朱晓东认为,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,野心是必要的,但也要经过多年临床,厚积才能薄发。忍得住,一个是技术,一个是心性。不解的人会觉得,ICU怎么一天到晚吵架、有家属投诉?这里病情严重复杂、矛盾众多,纠纷、投诉确实多。然而,身居主任位置,替下属遮风挡雨还来不及,这些委屈能向谁抱怨?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。把痛苦当修行,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
队伍最前面的人,最宽广,最智慧,也最寂寞。朱晓东是这样的人,他带队前行,不顾脚下砺石乱棘,前路高山险阻,偶然抬首,发现竟已披云雾而睹青天。

口述实录

唐晔您为何选择做医生呢?朱晓东我是年考入大学,当时觉得家里如果有个人做医生,是很好的事。读儿科本不是自己的选择,当时儿科医生难招,男性儿科医生更难招,大学报志愿时,只要是问你是否愿意调剂到儿科,基本都被分过来了。当时觉得只要能做医生就行。唐晔到您这边门诊的病人,通常是什么病人?朱晓东第一,往往是在外面兜了好多圈子过来的;第二,已经很危重了,医院拒收的病人。唐晔这个门诊对医生来说,是负能量很多的地方,看到的都是濒临绝望的家庭。如何同他们沟通?朱晓东在看门诊时,有些话要讲透,即使病很重、很复杂,但是它并不属于没有办法判断的(绝症),你必须仔细告诉家属,该如何办。这样的话,病人和家属对医生就有信任度,配合治疗,治疗更易见效。唐晔都知道您的“领队三诀“,能再具体谈谈吗?朱晓东比如站得稳,在ICU这个主任位置能做下去,要有担当。下属医生出了问题,我出面解决后,会单独找他谈,告诉他两点:第一,就事论事,我希望你能改变你的一些处事方法,但是不会上升到人品、人格;第二,谈话是内部的,我不会告诉病人家属,不会影响到你的职业生涯。

再比如拿得准,方向很重要,比如说病人开始抢救了,心跳呼吸没有了,这是心脏的问题?还是中枢神经的问题?还是肺的问题?需要判断。如果拿不准,后面是很困难的。

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是什么,比如新华儿科从小儿内科这个角度上来讲有10个专业,可能一下10个专业的病人都到我手里,这时候你怎么应对?有时候病人病情是明确的,但有时候病情就很复杂。比如抽筋待查,开始肯定认为是神经科的问题,但是神经科也有千奇百怪的事儿,它是不是炎症?还是原本有内血管的畸形,还是有一些特殊疾病导致的抽筋,这些都要考虑的。还有,医院有一个有名的特色科室,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,代谢性的疾病,内分泌的疾病方面,在全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学会协会,都是主委。他们手里送过来的病人很多都属于罕见病,就先往ICU送。拿的准还有一点,很多人说ICU里的用药和花费都是最多的,以前我们用药非常喜欢开一长条,觉得治疗就很完善,对医生而言也是安全的做法,但现在,从临床精准医学的思路来讲,总希望更精准一些,去除不必要的用药,这个过程中要判断,要拿的准。我现在开药不主张多用。我喜欢读武侠小说,致命与否就在这致胜一招,就是要拿准这一招。从临床上说,开药太多,我戏称开“满汉全席”,一张处方抗什么的药都有,别人会说,不知道医生在考量什么,没有思维。现在,我不会把药都铺开来,而是希望能够用到一种、两种药,最能够对症的。唐晔对年轻的医生,您的建议是什么?朱晓东我经常对年轻医生说,病生、生理、生化这三本书,要经常拿出来翻一翻,会有很多新的体会。工作时很多情况都考量到你对病理生理的掌握程度。其实,很多内容在大学都学过了,通过考试后又忘了;但现在你再去体会时,它们又跟你的实际工作联系了起来。唐晔您说过您也会焦虑,您是通过什么来排解您的焦虑?朱晓东读武侠小说。为什么喜欢看呢?因为能让我忘掉一些事情,排解焦虑。唐晔一年内,您会收多少危重病人?朱晓东每周都有,去年我总共收了个病人,其中疑难的病人超过例,因为我们的规模最大,所以收治的病人也最多。唐晔您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?朱晓东想把这个学科的团队领起来。科室现在正式编制的医生只有14个,我们靠的是研究生、规培生、进修医生一起来。这个学科的专业实践是很长,但单独成为一个科室的时间只有两年,所以两年中我们招了很多年轻医生,目前就一位主任医师、一位副主任医师,五位主治医师,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团队建设。

我们ICU招不到人,很少人愿意做。我希望有更多的支持和理解,能让年轻医生加入,而我能做的就是把文化、知识与技术传给他们,让他们能够顶上来。最重要的是文化——空谈误国、实干兴邦!在ICU这是灵魂!

我们还有很多块需要做,需要人手。比如呼吸急救,对ICU来说,呼吸急救是亚专业,呼吸急救工作占到50%以上,其二,就是刚才讲到脓毒症的抢救,通过血液净化,像血透一样,来救治一些危重病人;还有就是用药,我们用了许多抗感染药物,但是危重病人的抗感染治疗是非常难的;还有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也需要有人做。所以,我手头至少有6、7个方向,需要人手。唐晔怎样才能是好医生?朱晓东好医生一定要有爱心,要真吃得起亏,我科室至少有三个主治医生,都非常棒,他们同一辈的都已经成为副主任甚至主任医师,而他们还是主治医生,因为我们确实科研做的不足——他们不向我抱怨,是我在替他们抱怨。因为一直忙于临床,没有时间做科研,如今的评价体系对他们很不公平。所以,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去解决。我以前问学生愿不愿意轮转做ICU,很多人都说不愿意,因为在我这里轮转的话,晚上不一定7:30能回到家,而在普通病房轮转的话,我5:30就能回家。我现在每天12个小时在这里,早上7:30到,晚上6:30到7:30我才能走,晚饭之后我还得学习,科研的内容我得看。Tips走马疳坏疽性口炎又称口颊坏疽,祖国医学称为走马疳。主要发生在有牙的儿童,多与全身衰弱或极度营养不良有关。本病也是梭状杆菌和奋森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,但其特点是湿性坏疽,发病极快,病损开始时多在粘膜上形成灰色溃疡,很快即变为黑褐色或黑色腐肉,蔓延极快。有特异腐尸臭气,是其典型特征。坏疽病损除边缘浸润带,粘膜有充血发红以外,口腔其它部位粘膜也可以正常。腐肉一般1、2日内即由其中心部液化,穿通皮肤,甚至暴露颌骨,其状甚惨,但局部无痛。~年间北京发现例走马疳。解放后,人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,本病已很难在城市中看到。

采访/唐晔编辑/子明

晔问仁医已入驻今日头条、腾讯媒体开放平台,欢迎前往订阅。

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,

或有感而发,

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。

版权声明:

本文系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如需转载,请在[晔问仁医]后台留言;

授权使用请注明:“来源[晔问仁医]及作者”。

晔问仁医

真实,真切,真相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
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shanzhaibenben.net/yczz/218.html